一個所謂的創意人,將自己的創意觀與創作過程誠懇並且縝密的分析出來,如同余秋雨的推薦序說的一樣,「創意是一種有跡可循的心靈過程」。

全書集結了賴聲川本人的生命經歷例如藏傳佛法的浸淫、創作過程例如舞台劇的生成,加上閱讀涉獵甚廣的引用文字,這本書算是總結了他對於創意的骨幹與血肉。

前幾章談創意,何謂創意,創意如何生成如何傳授如何發展等等,除了自己也引用別人對於創意、靈感的看法,而後引出了所謂創意的神秘電腦這樣的說法,其實創意來自本身生命經驗中的許多事件,因故引發並且串連起來,所以靈感必定出自於內,先經歷後存在某處,可能因為外在或心中突然的引發產生連結。

中段開始,便是本書的重頭戲,賴聲川架構的創意金字塔,在金字塔頂端的作品是來自於左邊的生活和右邊的藝術兩個場域基礎,兩者各自又形成一個系統,彼此相輔相成,如果把「創作」分為「創」、「作」兩個階段,智慧管「創」(創意構想),方法管「作」(構想執行),如果把一個創意作品分為「內容」和「形式」,智慧管「內容」,方法管「形式」,但賴聲川也說,其實這樣的分法不過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面向,像兩個交集的圓,最終都回歸到同一個圓身上。

                                             作品

                                             執行

                                             構想

                                         智慧  方法

                                      經驗         技巧
                    如何看(如是觀、因果觀、世界觀)

                                         動機 美感

                                          個人泉源
                                          共同泉源

「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是創意的智慧,包含了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也包含創意技巧與創意經驗,而智慧的準備來自於隨時在生活中的累積。

另外位在金字塔左下底部的「經驗」、「習性」、「動機」,運用得宜可以幫助創意,但往往卻成為阻擋創意的屏障。

至於中心的「如何看」,首先提到佛法中說明人心運作方式的八種意識,前五識是感官,第六識是一種單純的覺察能力,第七意識就是將外在事物和心中思維概念結合,開始對個人產生意義,這是好惡形成的時候也就是貼標籤。第八識叫做「阿賴耶」,是「印象的存放處」,也是其所稱的心中電腦的檔案庫,創意泉源的所在,重點在於第六、第七識之間,如何不要有立即的反應、貼標籤或情感附著。

再來才是三觀。世界觀是一個人的信仰、看世界的觀點,也是基調,而要能去標籤,看到正確合適的連結,則必須要有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如是觀)、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因果觀)。

也因為這三觀,將原本可能是創意三毒的經驗、習性與動機轉化成創意三智慧,找到對的視點與看法。

後半部來到金字塔的右半邊,像「方法」,是讓作品顯現的方式、把作品執行出來的方法,讓抽象構想得到具體形式的過程。也談到結構,所謂的形式和功能應該是一體的,而結構就是作品內在需求的具體表現,簡單來說結構就是一種排列組合,「在哪裡放什麼?」,提到荷馬的兩部史詩,作為古典的秩序,伊利雅德出自晚出發點,奧德賽則是早出發點的創作策略。最後是結構的口訣:事物如何成立來自於結構,結構來自於完整性,完整性來自看到需求,需求來自看到作品核心的精華,結構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結構的內涵。

在技巧面,賴聲川提到熟能生巧、雙視線(從局部意識到完整面貌的關係)、塊狀視野(作品的數字觀)。

末兩章開始了實踐,先讓自己處於開放的創意模式,再找到了自己的神秘泉源之後,通過作品,大師能讓觀看的人同樣連結到屬於人類共同的泉源,也是他自己取材的泉源,他打通渠道我們也可以跟著進去。

「做」是最重要的,從創作的個人儀式、禪定、閉關、瓶頸、妥協到蘊量,讓自己的創意源源不絕。

結語談藝術與生命,要在生活中尋找藝術,還有新潮與原創,認為不是求新是求好,也說要接受批評、做你自己,最後則是回到動機,該是無我的境界,創意能達到什麼境界,最終還是回到創作的動機,「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是改變目的地」,上游對了下游自然就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owluc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