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開發的工作就是,將某人的想望轉化為能夠滿足這個想望的產品的過程,而這本書討論的是需求要件作業程序。從目錄上就可以發現清楚的結構,而內容也多以例子講解,蠻容易上手。

第一部是先有一點共識,首先光有方法還不夠,因為方法改變了問題,講到了圖表的使用,務求雙方都有相同的理解以達成溝通。接著是需求要件要避免語意曖昧,探索的過程中減低模糊地帶減低浪費成本。語意曖昧可能導致接收訊息錯誤,而錯誤也可能來自觀察錯誤或記憶錯誤,甚至是解讀錯誤。最後是直接詢問法的侷限,往往必須依靠其他工具和技巧,才能挖掘出顧客真正想要。

第二部是起步的方式,開始是最難的,通常會有某種萌發程序,產生一個概念或點子作為起點,尋找一個共通的起點或將眾多起點共通化,透過比喻、基準、模型或是名稱法開始,這是一個重要的決策樹的根部,必須仔細檢查。接著提出開放性問題,從程序性、實質性到後設性問題檢視。然後便是找到對的人參與,並及早接觸定位使用者。並選擇有效率的會議,包括讓成員覺得舒適、規模越小越好、準備充分等。最後是努力減少語意曖昧,儘管在認知、解讀上有所差異,也要盡力弭平。

第三部探索各種可能性,首先是激發概念的會議(腦力激盪),除了禁止批評鬥嘴、任想像力飛馳、越多越好、變異概念與結合概念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還包括設定門檻投票、加解說、混和概念、基準法、計分法等來減少並篩選。避免溝通不良,少用文字多用圖片來傳達,因此右腦或者草圖的能力很重要。專案的命名也很重要,可以先提出一個名稱,接著舉出三個不適當的理由,再提出另外一個名稱以消除上述三個理由,重複步驟直到獲得可用的名稱,記住不可無止盡的進行,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時美的名稱。最後是談到衝突的調和。

第四部,釐清客戶的期望,必須獲得資訊包括功能、特性、限制、偏好、期望。首先是功能,界定功能區分出顯著、隱藏、附帶三種功能,甚至找出被忽略的功能。接著是特性,將特性加以轉化,配置特性於功能,也透過分成必須具備、期望具備、可以不予理會三類來刪除不必要的特性。再來是限制,限制即是疆界,是認可或否決產品的準繩,因此不能太鬆或太嚴,必須根據具備的特性擬出限制表,測試其準確性和完備性,找出可能縮小或擴大解決方案空間的互相關聯限制,並進行溝通。然後是偏好,定義偏好,也讓偏好可以度量,區分出是限制還是偏好,甚至重塑限制成為偏好。最後是期望,因為人無法完美、也不理性,加上認知不同,必須限制期望,可分成可能現在達成(possibility)、延至(defer)修正版達成、和絕對(absolute)不可能達成不予考慮三種,勇敢設置限制,但預留可能性空間。

第五部大幅提昇成功機率,先談判斷語意曖昧的基準,接著運用基準進行測試。然後是技術審查,測試滿意度,也提到測試案例,包括提出「如果怎樣」的問題。還有研究現有產品,找出新需求要件可能遺漏的功能、以特點取代功能等。最後是意見和致和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owluc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