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製片-第一個參與、最後一個離開的人

 

葉月瑜在推薦序「愛戀電影,動手學作吧!」中介紹想入行又懵懵懂懂的人,李安的「十年一覺電影夢」是一本很引人入勝的電影工具書,他將做電影的幾個步驟以及自己做夢、成夢的過程告訴我們。她認為,「做好一部電影很少是靠運氣,而是在不斷的演練與實踐的過程中,學到的歷練與養成的技巧和智慧」,做電影需要對光影的迷戀與對世界的好奇,更需要有毅力耐力體力智力,其中智力的養成仰賴大量閱讀,這時「光靠李安夢的解析恐怕很不夠,需要一套有系統的讀書計畫」。進而提到台灣目前電影的狀況,以獨立製片為大宗,周旋於藝術文化與商業市場之間,是為兩面刃,但基本功仍是最重要的準備,因此本書「除了濃郁的台灣性之外,所收錄的基本知識又是普遍的,跨穿區域、語言、文化、國籍的界限」。

  

總策劃吳佳倫在前言「製片是一個魔術師」中指出,雖然電影到底是商業產品還是藝術創作,一直爭論不休,但無擁置疑的是,它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每一個工作都必須在實做中學習,而「製片是一個魔術師,必須懂得運用特殊的技巧與知識,完成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藝術與娛樂活動」。

  

在正文開始前,書中列出了製片人格的十大特質:

一、要會說話(溝通/人際)

二、要有冷靜的頭腦(應變)

三、要有強壯的心臟(控管的壓力)

四、要有足夠的精力(隨時待命與行動)

五、要對數字敏銳(預算)

六、要細心且不怕麻煩

七、要有領導者氣勢

八、要了解劇本

九、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

十、要有絕對的熱情

 

第一部份「歡喜做 甘願受-葉如芬的製片經驗」,從葉如芬意外踏入這個圈子開始,經歷大大小小的製作,打版小妹到製片人,一路上的練功歷程。雖然辛苦也會抱怨,但每一件小事都有眉角,每一個難關都能有所收穫。

 

第二部份「製片功課-電影製片工作實務」進入比較實務的層面、也是全書重點,先定義了製片再談到台灣現今的狀況,希望走出「導演的製片」進而成為「電影的製片」。她認為導演負責創作的藝術層面,而製作人則是在有限的資源中將創意發揮到最大,不僅僅是執行,更重要的是規劃、協調與掌控。*1

 

在定義了基本的製片組編制介紹後,分析了製片工作的範疇:

一、開發期:找題材、完成劇本、整體企劃、尋求資金

二、籌備期(前置工作):分析劇本製作預算、確認投資者、洽談贊助者、確認預算、選角、組成工作團隊、堪景、開會、行政作業、分組工作、行銷規劃、後置工作規劃、試拍、排定拍攝進度、支付工作人員與演員前期酬勞、通告發出。

三、拍攝期:控制發放費用、監督掌握人員與進度狀況、應變

四、後製期:報帳、擬定後製流程表、上映準備

五、發行與宣傳:海報文宣品、宣傳帶製作、院線上映、海外版權、影展曝光、異業結合、週邊商品

(並在之後詳細的說明各項工作內容,讀到此處覺得製片是神!)

 

本書亦附有相關資料如相關法律合約書、各式執行表格(進度表、道具表、場記表、工作報表等)。

 

第三部份是「製片實務-【等待飛魚】的製片經驗」by case的介紹,諸如提案企劃、行程表、前後期製作等說明。

 

最後第四部份是「製片人的下午茶:葉如芬vs黃志明」,兩個資深製片的對話,苦大於甘很多的甘苦談,強調真的要親身做過才會知道。不過在台灣的特殊環境中,製片的抗壓性和應變能力都必須非常強大。

 

 

 

*1:這跟劇場裡導演與製作人的角色很像,依照之前在學校的經驗,這一塊也被看低的很嚴重(和對理論組的誤解不相上下),其實親身經歷過就知道除了辛苦之外,對整個製作對內的支撐和對外的推動有非常大的影響。(我是沒參與過,但被倒垃圾:p

 

 

其他延伸:

  1. 「電影○製片」介紹

http://blog.roodo.com/bookman/archives/2736853.html      

  1. 推薦書單「十年一覺電影夢」博客來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77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powlucas 的頭像
    apowlucas

    永遠的APOW

    apowluc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